close

921八週年 重生的契機/百年大震 台灣成研究重鎮

2007/09/21 09:21
 
921八週年 重生的契機/百年大震 台灣成研究重鎮
彰化縣消防員在921地震時,冒險鑿洞搜救生還者。 (彰化縣消防局提供)
中正大學副教授石瑞銓率學生到野外以震波掃描地層。 (石瑞銓教授提供,記者趙慧容翻攝)
921大地震,台中市北屯區的災情最嚴重。
(台中市消防局提供)
台中市政府近年來都定期動員相關單位救難人員,舉辦地震防災演習。 (台中市消防局提供)
921地震之後,政府積極添購救災設備,圖為熱影像探測器。 (記者陳鳳麗攝)
各國搜救人員抵台協助救災時,讓台灣救災體系汲取各國經驗。 (記者謝鳳秋攝)

記者趙慧容、歐素美、吳為恭、楊國棠、袁世忠/專題報導

地震發生時,你可能在街頭散步,也可能躺在沙發上看電視,這時你怎麼辦?專家研究發現,上下震動的地震P波傳遞速度快於左右搖晃的S波,意即地震若是左右搖晃,表示震央在遠處;若是上下震動、左右搖晃接連襲來,顯示震央就在附近。因此,在地震來襲的當下,透過辨識震央的遠近,可以爭取數十秒的黃金保命時間!

研究統計,台灣共有42條地震斷層帶,都有可能是下一個地震的震央所在。台大地質系教授陳宏宇指出,引爆921地震的車籠埔是幾乎消失於書本的斷層,經追查發現,300年前曾有規模不小的地震活動;而嘉義梅山斷層距離上次地震發生已有百年時間、以每年4公分速度隆起的嘉義觸口斷層帶、被視為盲斷層的彰化斷層最近活動頻繁及921後已有規模5以上地震的九芎坑斷層等,都成為民眾關心的焦點。種種訊息雖令人感到忐忑,但與其在「地震恐慌症」的陰影裡惶然度日,不如以更積極的態度了解地震,進一步防震、避震。

預測地震不是夢

921之後5年,國科會、交通部、經濟部等部會投入10億元經費研究地震相關課題,尤其是地震前兆的研究與整合,美、日、法、墨西哥等國地震研究學者也來台進行相關研究合作,讓台灣成為世界地震研究重鎮;研究成果也顯示,從地底氡氣與空中電離層變化等現象,可以發現地震前兆,雖然這些前兆尚未十分具體,但已讓舉世亟盼的「預測地震」露出曙光。

中正大學地震研究所教授陳朝輝指出,目前地震前兆的研究,包括地震波、地形學、電離層變化、化學物質釋放、生物特性等各種徵候,但科學界重視的是系統證據,而非單一徵兆;陳宏宇也說,研究雖多,卻仍不夠具體。

前兆研究有進展

雖是如此,地震前兆的研究,仍有令學者興奮的成果,中央大學研究團隊分析過去地震規模5以上的地震,發現震前1到5天內,均有電離層異常情形,921地震前也不例外。曾在瑞士造成多人死亡而迫使居民遷村的氡氣,是世界研究地震前兆的重要氣體。台大研究團隊針對嘉義縣中崙地區土壤中所含氡氣進行監測,在2002年11月初,監測到氡氣持續1星期異常變化後,即發生規模4.1地震。

其他科學家觀測而視為地震前兆的研究,尚有地磁、水井水位、溫泉氣體變化、超音波掃描、古地震頻率調查等,這些觀察也印證了「民間版」地震前兆之說,如地震前發出的地光、地鳴、中崙濁水潭冒泡等現象。

中正大學地震研究所副教授石瑞銓說,動物的異常行為也是可觀察的地震前兆,發現地震前兆,讓研究人員更有信心,但尚無法準確預測地震會在何時、何地發生,甚至部分觀測發現的變化,並不全然與地震有關。

爭取黃金數十秒

在未能準確預測地震前,爭取提早數十秒獲知地震來襲的預警能力成為值得思考的預防震災方向,中央氣象局在全台設置86個地震監測站,構成強震網,在監測站接收到地震波訊息後,立即以傳遞速度更快速的電話、無線電等發出地震預警,爭取地震波抵達前的數十秒反應時間。

以921地震為例,地震預警系統可以讓台北提前44秒獲知地震,不過受災最嚴重的震央區,預警系統則派不上用場,且所能預警的時間短,可能引起更大恐慌,因此目前只在核電廠、高鐵等重要設施使用。

石瑞銓則認為可以採取防震演習方式間接達到地震預警效果,或教導民眾從上下震動的地震P波傳遞速度快於左右搖晃的S波,辨識地震震央是否就在附近,以提高警覺。

他說,地震P波每秒傳送大約5公里,S波每秒傳送大約3.5公里,地震發生時,若是左右搖晃,表示震央在遠處,若是上下震動、左右搖晃接踵而至,顯示震央就在附近;相較之下,電磁波(電話、無線電)每秒傳送30萬公里,若東部發生地震,西部約30秒後才會感受到;震央若在南部,約60秒後,台北才感受到地震;因此利用電磁波進行地震預警,即可爭取數十秒的黃金保命時間。

建物結構獲重視

除了地震預警,加強建築物結構安全也是防震課題努力的方向。921地震後,不少新建築強調採用「筏式基礎」以防震;921所暴露的校舍單懸臂、短柱、老背少等抗震力脆弱的建築,教育部也逐年編列經費、全部拆除重建。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蔡克銓表示,921讓台灣的結構工程師瞭解偷工減料的嚴重性,凸顯建築安全不容忽視,一般民眾也更重視房屋結構的抗震力。

建物耐震設計通常分為隔震與制震,隔震係在結構基座與基礎間加入以橡膠支承墊及補強鋼片結合的隔震層,以隔絕地震或吸收部分地震能量,橋樑也普遍使用鉛心橡膠支承墊;制震則是將建物所承受的超額能量引導到消能裝置上。

隔震、制震的設計也逐漸使用於建築與橋樑,政府並推動建物「耐震標章」,委由財團法人中華建築中心進行認證,目前已有2棟住商大樓取得耐震標章。中華建築中心理事長徐文志指出,期盼未來的建築都能擁有耐震標章,讓處於地震頻繁帶的國人住得更安心。

 


 

莫忘晴空湧巨浪台灣地震海嘯

撰文/鄭吳富


「加藤港(今屏東佳冬附近)……時甚晴霽,忽海水暴吼如雷,巨浪排空,水漲數十丈,……不數刻,水暴退,……聞只淹斃一婦,……至水汐時,茅屋數椽,已無有矣。」據《台灣採訪冊》記載,公元一七八一年四至六月間(清乾隆四十六年四、五月間),屏東地區疑似遭到海嘯侵襲,中央地質所游明聖研判為遠震所致,海嘯浪高至少四至 六公尺 。
台灣自十七世紀中葉至十九世紀中葉,根據游明聖統計,共有六次疑似地震海嘯的紀錄,平均不到四十年即發生一次,比日本六十年一次的頻率來得高,值得我們重視。
針對一七八一年事件,前蘇聯科學通訊院士索洛維耶夫(Soloviev)等,依據荷蘭及英國資料指出,該次伴隨地震而來的海嘯肆虐台灣西南沿海,持續長達八小時,奪走四萬多居民性命,不過,死亡人數卻與台灣文獻相差懸殊。此一極富爭議性的地震海嘯,值得史家深入比對查證國內外史料。
台灣歷史上另一大型海嘯事件,就屬公元 一八六七年十二月十八日(清同治六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基隆的大海嘯,災情不僅最為確定,留予世人的印象也最深刻。
當時,基隆外海地震,根據《淡水廳志》的記載,基隆、金山沿海地區「山傾地裂,海水暴漲,屋宇傾壞,溺數百人」。又阿瓦力茲(Alvarez)《福爾摩沙》(Formosa)記錄:「水又復回,來勢猛烈,船被衝出,魚亦隨之而去,沙灘上一切被沖走。」明顯可推斷出確實為地震海嘯,浪高在四至 六公尺 之間。
台灣自二十世紀以來,地震海嘯主要衝擊基隆和花蓮兩地。一九六年智利地震海嘯穿越太平洋,約 一公尺 高的海嘯於 五月二十四日 ,沖起浮木撞毀基隆運河的木造橋墩,災情最為顯著; 一九八六年十一月十五日 ,花蓮外海發生地震,抵達花蓮港的海嘯浪高 二公尺 ,而傳至日本琉球列島的海嘯則造成十六人死亡。
所謂地震海嘯,包括因地震引發海底山崩所激起的海嘯,以及海底板塊錯動,導致其中一塊板塊急遽上升或下降,迅速垂直帶動大量海水,快速傳遞至世界各海岸的海嘯。

高雄海洋科技大學海洋環境工 程系 教授張國棟,曾在《淺談海嘯》論文中指出,台灣因地理位置及地質結構關係,非常容易受到海嘯襲擊,不過近數十年來因運氣之故,復以東部沿岸海底地形坡度相當陡峭,所以東部無重大海嘯災情。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系 陳于高 教授則認為,也可能是海嘯非朝向台灣而來之故。
近年來,由於一九九三年七月,日本北海道發生海底地震,引發浪高 二十公尺 海嘯侵襲奧尻島,二百多人死亡或失蹤,致使台灣民意機構警覺到海嘯的威力,於是敦促中央氣象局,模擬各種可能的海嘯到達台灣海岸時間以及波浪高度,以供發布海嘯警報、疏散民眾與核能電廠緊急處置之用。

預測海嘯侵襲台灣的可能性
專研海嘯的 許明光 教授等專家指出,如果台灣東部深海發生海嘯,宜蘭地區與台東至大武兩地因其外海地形較平緩,將造成沿岸海嘯波浪明顯堆高;反之,若在台灣海峽或台灣北部的淺水區發生海嘯,以抵達新竹或金山的海嘯最大。
陳于高進一步指出,如果琉球島弧的沖繩海槽錯動發生地震海嘯,以蘭陽平原所受威脅最大;但是若台灣南方的菲律賓西岸發生海嘯,台灣西部沿岸確會受到影響。
至於位在淡水河盆地的台北市,何種情況下可能會受到海嘯的波及呢?張國棟認為,一旦琉球島弧附近發生劇烈海嘯,台北市可能遭受侵襲;中央大學水文科學研究所助理教授詹森甚至提出警告,台北市恐怕因此遭受重創。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內文來源出處: http://taipei.tzuchi.org.tw/rhythms/magazine/content/79/tsunami-tw.htm

地震造成迷航?八里台北港40海豚擱淺 6隻死亡

更新日期:2007/09/21 17:45 記者:記者王李中彥、梁宏志/台北報導

台北縣八里台北港突然有將近40多隻海豚擱淺,海巡人員趕緊搶救,但仍有6隻熱帶斑海豚不幸死亡,另外還有40多隻在岸邊,因為水太淺無法游出,由於兩天前,同地點也發生大批魚群集體暴斃,專家懷疑有可能是地震,造成海中生物迷航,隨著洋流被沖到海邊。

5名海巡人員七手八腳的在岸邊,努力的將擱淺的海豚往外推,但由於海潮實在太大,加上海豚疑似已經體力不支,完全推不出去;海豚的哀嚎聲讓人聽了好心痛,救援人員好不容易用聲音、用推的把海豚引導到海中,但海象實在太差,加上岸邊水不夠深,海豚只能在海中載浮載沉,完全游不出海。

這裡是台北八里台北港,像這樣擱淺的海豚就有40多隻。這些在海中的還算幸運,另外距離台北港大約1公里 左右的沙灘上,一共51小的熱帶斑海豚身體早就僵硬,嘴巴張開,身體上還有傷痕,早已死亡多時,讓人看了好難過。

今日上午7點多,有釣客看到40多隻海豚在岸邊回游,雖然警急通報救援人員,也花了10多個小時搶救,依舊無法將這些海豚送出海,目前只能等待漲潮水位高時,希望這群海豚能找到回家的路。

由於在附近也就是台北港的南堤沙灘,兩天前也曾發生大批魚群暴斃,專家懷疑有可能是因為最近地震造成魚群迷航,被潮流帶到海邊,才會發生這些暴斃意外。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70921/17/kyfo.html

花蓮「震」撼教育成功 海星中學「蓋」出抗震盃亞軍
陳惠芳/花蓮報導  中國時報 2007.10.03 

     花蓮縣颱風地震頻繁,從小接受「震撼教育」的學子很有防震概念。花蓮縣海星中學普通科2年級學生倪偉倫、陳柏翰、施苑蓉、李柏宣,參加「2007亞太抗震盃-地震工程模型製作國際競賽」,從全國38支強隊中搶到第2名,實力不是「蓋」的。

     這項競賽9月29日在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舉行,邀集國內外學生參與,希望台灣學子與國際間接軌,擴大學交流的範疇。

     參賽隊伍必須在6.5小時內製作模型作品放在模擬地震的震動台上測試,選出效率比最高的前3名,分別頒發2萬元、1萬5千元、1萬元獎金。

     作品的重量要輕,可放鐵塊數量要多、承受重力大,耐震力更是關鍵,現場考驗參賽者臨場組合模型的功力。

     海星中學學生參加國內學校參賽的高中組競賽,在老師曹奕翔指導下,設計出的建築模型作品承受7級強震測試仍然很「穩固」,獲得評審激賞,獲第2名。

     得獎學生倪偉倫等人表示,花蓮位於地震帶,建物必須耐得住強震考驗。因此小組利用特殊的古代建築結構加以改良,把底面積縮到最小、高度增至最高,並加強樑柱穩固性與韌度,以最簡單方式讓建築模型發揮最大效用。

     在所有資格賽隊伍中,海星學生的得獎作品高度最高、底面積最小、材料使用最少,逆向思考打破建築「越寬、越矮及越複雜」的觀念。他們的建築創意,贏得現場國外評審的激賞,當場肯定海星學子們的作品契合大會抗震競賽的中心精神。

中華民族和地震

2007/10/22 00:17
不肖生

華僑蔡成杉先生在10月18日的一篇大作,將各自發生在卅年前後、中美兩地的大地震中,所顯現的人性,作了一番比較。文中透描述了唐山市民災後基本不慌不亂,支持政府,支持解放軍,恢復秩序。相較之下,災情不若唐山地震嚴重的美國新奧爾良,則趁火打劫的不法之徒四出,美國的治安隊伍深入災區時,必須如臨大敵,嚴防暴民攻擊。基於此,蔡成杉先生對中華民族的揄揚之情,躍然紙上。

小生不知道蔡先生身處僑居地,自許為中華民族的一份子,為期多久;小生其生也晚,但至今作為中華民族一份子,也卅多年了。一直做到如今身邊台灣人都不愛作中華民族,小生至今仍居之不疑。蔡成杉先生所指出的,我們中華民族在唐山大地震的優異表現,如「他們心存感恩,感激人民解放軍的醫治,有人在傷痛中還擔心毛澤東的安危」、「在困難中人民互相幫助、互相容忍,展現出人類善良的一面 」,此情此景,真是所謂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小生讀文飄飄然之餘,一下子搞不清楚這群唐山市民是「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

對此,蔡先生的總結是:「由於中華民族長期受儒家思想熏陶,人民性格溫順,遇到如此大天災,政府加以拯救時,他們當然心懷感恩,充滿感激」。

話說唐山大地震發生當時,正是大陸文化大革命的晚期。文化大革命者,也就是毛澤東口中的「大民主」,是全民監督全民,監督到巨細靡遺的地步。對於敢亂說亂動的人,動不動上升到敵我鬥爭的高度,搞階級鬥爭,整到家破人亡,大有可能。蔡先生把這些時代特殊性都按下不表,簡單視為「儒家思想熏陶」的結果,小生認為,這是謬之千里,過譽了我們中華民族。

真正想看中華民族的人性,小生以為,文革時期是看不準的,必須讓全民都知道:不再有人鬥爭你、不再有人監督你,如此還能做到不欺暗室,這才是人性的真實處、真本領。

台灣人,有人說是保存了最多儒家優良傳統的人們,依小生觀察,這也未必。台灣的佛教人口多,多到什麼程度呢?任何一個人翹辮子了,管你本來信啥教、想不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媒體都說你是「往生」。大陸的網上諸君可以比較看看兩岸的中文用語,就會發現台灣人被佛教洗腦已到了骨髓。如果有人突然對台灣人醍醐灌頂一番,說「上了西天也沒啥極樂世界」,網上諸君不妨拭目以待,看看台灣還剩下多少「保有儒家優良傳統的敦厚百姓」。

也就是說,對於中國人,你要是不搞階級鬥爭、不搞宗教迷信,光靠著所謂「儒家思想」,中國人還剩下多少人性上的閃光點,小生是懷疑的。

說到地震,小生也有個經驗談。十多年前的日本大阪、神戶一帶,發生了一場大地震,死了六千多人。小生當時人在關東,沒親身經歷,倒是一個德國同事,地震發生時,人在神戶,他告訴我們他的經歷。一大早他被地震搖醒,第一個想到的,是趕快到附近的便利店添購些生活必需品。等到他來到便利店,店前已經聚集了大批災民,但是店門被震壞,店員也不知去向。此時有個災民拿起了一個石頭,把玻璃門砸破,後面的災民便隨著魚貫進去。此時,感人的畫面出現了:每個進了店內的人,只從貨架上拿自己的必需品,然後走到無人的收銀台前默默排隊,留下自己的錢,靜靜離去。

有誰敢拍胸脯保證,不管是大陸或台灣,遇到同樣的天災,上述情景,會照常發生?

小生造訪日本人的住家,沒看過哪家要裝一層一層的鐵門鐵窗來防賊;走到東京十字路口,駕駛永遠禮讓行人;公共汽車站前,哪怕只有兩個人在等車,照樣排隊。

小生在日本掉過錢包,日本朋友勸我放心,說錢包一定會物歸原主。一個星期後,錢包被單位送到我的手邊,裡頭錢一毛不少。「為何你這麼有自信?」我忍不住問日本友人,日本友人不無驕傲地回答:「因為這裏是日本。」

什麼時候,我們才能信心滿滿地對外國朋友說:你不用擔心我訛詐你、不用擔心我占你便宜,「因為我是中國人(台灣人)」?

過去在台灣唸書時,總聽說「廿一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後來流行台獨了,又說「廿一世紀是台灣人的世紀」,沒來日本前,小生兩個都相信;來了日本後,小生兩個都懷疑。人家是什麼素質?我們是什麼素質?同樣是跨入廿一世紀,憑什麼要人家在原地等你?大陸和台灣的網上諸君,大家都停止吹牛皮,挺起脊樑,加油、加油、再加油吧!

●東森論壇徵稿區→http://www.ettoday.com/write/
●來稿或參與討論的文章也可寄至public@ettoday.com

(●作者不肖生,北市人,碩,在日本工作的系統工程師。本文為ETtoday.com網友投稿,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不肖生特區)

 

地震確實可以看出一個國家人民的團結與否,與素質操守,這篇文章值得我們反省深思! ~ 

 

氣象局發展「強震即時警報系統」 盼增加逃生時間

東森 更新日期: 2007/10/28 11:27 記者: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為了加快蒐集地震訊息的速度,縮短速報時間,民國88年發生「九二一大地震」後,中央氣象局更積極發展強震即時警報系統;氣象局表示,經由改善強震即時警報系統軟硬體,地震速報可以愈來愈快,誤差率也因此降低,提供更即時、更正確的防救災單位相關地震訊息,增加逃生時間。

 據了解,民國88年「九二一大地震」在地震發生後100零2秒後,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才蒐集到地震相關訊息,但最近幾年由於測報中心發展了「強震即時警報系統」,讓地震速報時間愈來愈快速。

 「九二一大地震」後,地震測報中心更積極發展強震即時警報系統,因此,92年時,島內規模4以上地震速報時間縮短至60秒,地震測報中心並規劃93年到98年每年以縮短5秒為目標。

 據了解,今年已縮短40秒,明年可望再縮短至35秒,已比「九二一大地震」快了67秒,地震測報中心預測後年可縮短30秒。

 

日預測大阪近月有大地震 死傷人數恐逾4
2007/11/03 00:03
東森記者謝家璇/編譯

台灣位於斷層交口容易產生地震,而擁有多個斷層帶的日本,同樣也是地震頻傳。最近日本中央防災局就大膽提出預測,表示最近幾個月,大阪可能會發生規模高達7.6的大地震,死傷人數可能會達到42千人。


1995
年發生的神戶大地震造成數千人死亡,成為日本許多民眾心中永遠的傷痛,而就在最近,日本的中央防災局更大膽提出了一項預測,在近幾個月內,日本的關西大阪地區可能會發生比神戶大地震,傷害更為強烈的地震,規模可能達到7.6,造成95萬棟以上房屋損毀,嚴重者可能會有42千人死亡。


大阪如果發生地震死傷一定會很慘重,日本當局推斷大阪位處的上町斷層帶,很可能會在最近發生位移造成上下搖晃的地震,而上下搖晃的地震造成的傷亡往往最為慘重,防災局專家同時表示,地震最有可能發生在清晨五點左右,民眾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可能會慘遭倒塌的房屋壓傷或死亡。


不過日本當局在公佈這項大膽的預測後,並沒有宣布任何的相關應變措施,讓部分民眾十分不滿,由於地震預測無法完全準確,日本當局只希望能夠達到提醒與警告的效果,並且藉由一些日常的防災演練,讓民眾做好萬全的準備。


東森新聞報  >> http://www.ettoday.com/2007/11/03/327-2181789.htm

ps:這則新聞蠻符合 聖經密碼裡提到的一連串亞洲大地震~

巴西靈媒預言耶誕前有大地震 印尼「配合」防災

2007/11/20 23:47

 

巴西靈媒預言耶誕前有大地震 印尼「配合」防災
更新日期:2007/11/20 12:20


巴西一位靈媒最近寫信給印尼政府,警告在耶誕節前夕,蘇門答臘島會發生規模8.5級的大地震,當地官員開會討論後,認為雖然只能當作謠言,但擔心如果沒有反應,萬一成真會引發民眾憤怒,所以也只好配合展開防災的工作。

靈媒說的話可以相信幾分?許多人都是半信半疑,巴西一位靈媒朱瑟里諾最近向駐巴西的印尼使館傳送一封警告信,預測蘇門答臘島會在12月23日發生規模8.5的強烈地震。

蘇門答臘島明古魯省官員開會後認為,靈媒的告誡只能當謠言,但如果都沒有反應,不幸一語成殲的話反倒會激發民怨,因此當地官員仍然決定展開相關的防災與演習工作。

當地官員會如此慎重回應,其實也是被嚇怕了。根據安塔拉通訊社指出,這位靈媒在1998年就寄信警告,預測2004年印尼會有大海嘯,06年他又預測到明古魯省會有規模8.4的強震,因此讓明古魯省官員不敢掉以輕心。

不過,印尼的地震科學家對此不以為然,認為現今根本沒有科技可以預測地震,任何資料聲稱哪一天會發生地震一定是假的。

今年48歲的朱瑟里諾聲稱,9歲開始在夢中預見未來,準確率達九成以上。他引以自豪的預言,包括911事件發生的六年前就寫信警告世貿中心會遭襲,以及預測南亞大海嘯、去年世足賽由義大利隊奪冠等等;但其實凸槌的預言搞不好更多,包括去年11月中國會有大地震,以及舊金山遭龍捲風侵襲等,只是世人往往選擇性記憶,特別去突顯巧合部份,與其為靈媒警告而防災,倒不如說平常就該做好防災的準備。

來源資料:http://news.msn.com.tw/news480007.aspx

日本太平洋海底研究新斬獲 地震海嘯露玄機
中央社:

 來自美國、日本等六國科學家,在日本紀伊半島太平洋岸海域,進行一項頗具企圖心的國際地震研究計畫,探鑽地底達到前所未有的深度;在完成初期實驗後,科學家今天表示,已經獲得有關大地震與海嘯發生的線索,對地震研究是一個好的開始。

 這是由日本官方深海鑽探船「地球號」進行的研究,主要是偵測在太平洋海岸深海底下,兩大地殼結構板塊交界處的一處深海溝。

 地球號重達五萬七千五百噸,價值六百億日圓(約新台幣一百七十九億元),裝設衛星儀器,並有高達一百二十一公尺的鑽探塔台,可以深入海床以下七千公尺深。

 來自六個國家的十六名科學家,組成研究團隊,他們一直在尋找答案線索,希望了解地震是如何撼動地球的地基。

 研究計畫的首席科學家表示,為期兩個月的首次探勘活動,已於十一月中旬完成。

 來自美國麥迪遜市威斯康辛大學的共同首席科學家杜賓說,有關地震區域,「我們獲得更多的科學資料表,對地震知道得更多,這是非常大的成功。」

 相關計畫名為「南海海槽地震區域實驗」。杜賓說,這項計畫有助於解釋,地球板塊「潛入移動」所引起的大地震;所謂潛入移動,是指兩大地球板塊相互靠近時,其中一個板塊滑入另一個板塊底下。

 杜賓從探勘船搭乘直昇機返回陸地,他說,「從這實驗得知有關地震機制的資料,吸引我們這群來自美國、歐洲以及全世界科學家的興趣。」

 「所獲得的資料,也適用於研究蘇門答臘、南美洲與北美洲西北部以及其他地區的板塊潛入移動地震。」

 這次實驗主要是探鑽日本紀伊半島海域,此地是地球地震活動最為頻繁地區之一,地震學家預測在未來數十年內,此地將發生重大地震。

 這次參與實驗的科學家,來自日本、美國、英國、法國、西班牙與南韓。第二期探勘活動自十一月十六日展開,由新一組科學家團隊收集海底下海床的樣本。

馬尼拉海溝若強震 大海嘯襲台

中央大學助理教授吳祚任模擬地震引發海嘯的狀況。
(記者許敏溶攝)
大海嘯襲台示意圖

〔記者許敏溶/台北報導〕中央大學水文與海洋研究所助理教授吳祚任昨天發出警告,表示一旦在菲律賓西方的馬尼拉海溝發生規模八強震,一小時後墾丁南灣就可能會面臨四公尺高海嘯侵襲,台南以南沿海地區、台東港,以及東北部羅東、蘇澳,則有一至兩公尺海嘯威脅,台灣不能輕忽這種潛在危機。

氣象局:不太可能

氣象局副局長辛在勤則指出,台灣近兩百年來,發生災害性海嘯的史料記載相當少,僅有西元一八六七年基隆地區的大海嘯被認可,但氣象局不排除任何可能性。又說,馬尼拉海溝斷層帶雖長達一千公里,斷層帶卻相當破碎,雖有機會發生地震,但不可能出現類似南亞大地震引發大規模海嘯情況。

吳祚任指出,台灣南方的馬尼拉海溝,被美國地調所視為引發海嘯的高危險區域,一旦發生規模八強震,一小時後四公尺海嘯就會侵襲墾丁,兩小時後則會到達台南、羅東,大規模海嘯可能深入內陸一到兩公里。

躲海嘯 海濱宜建高塔

吳祚任說,去年恆春近海規模七.○地震,就曾造成四十公分海嘯,根據過去史料記載,台灣西南部在一八六六年曾有海嘯侵襲。吳祚任認為,墾丁整年觀光客絡繹不絕,附近又有核電廠,一旦海嘯侵襲,恐怕會有嚴重生命財產損失,因此建議,政府應該加強對西南海域相關研究,在海灘附近興建十公尺高以上的堅固高塔,平時作為觀光與救難用途,一旦海嘯發生時可作為民眾避難所。

海嘯威脅 國人不重視

吳祚任表示,台灣地震大都發生在東部,但東海岸陡坡,不利波浪累積,是阻擋海嘯侵襲最佳天然堤防,卻可快速傳遞波浪,西岸緩坡雖有利於海嘯堆高,但西半部鮮少發生大地震,因此國人一直不重視海嘯威脅。一九八九年至今,國科會補助海嘯研究人員也僅有十人,費用更少得可憐,不利海嘯相關研究。

3D呈現台灣若發生海嘯從懇丁到雲林最慘


日期: 2007/12/06
「台灣並非不會發生海嘯,只是運氣不錯!」,這句話是世界上唯一能以「三維」數值,算出海嘯災害的學者所說的;學者說,台灣在140年前受過海嘯侵襲,而且馬尼拉海溝就在台灣的南邊,一旦發生像南亞海嘯一樣規模9.0海底地震,台灣將會被10高的海嘯襲擊,從懇丁到雲林都會是災區。
   
去年12月,屏東外海的地震,偵測到40公分的波高,如果規模不是5而是7,台灣或許南部會變成這模樣,這3D動畫呈現了海嘯發生時,海水和空氣的細微變化,再把建築物抽離,海水怎麼上岸,看得更清楚了。
   
中央大學助理教授吳祚任表示,「像一個蜈蚣、一個水這樣,炸開然後掉下來,大部份的人並不是直接被淹死,而是被碎死啦!亂棒啦!一些結構物的一些殘骸,先打昏了以後才死。」
   
之所以想掌握海嘯,就是這道長100公里延伸到台灣南部的馬尼拉海溝,如果一震,南中國海周邊,台灣到中國、港、澳、越南和菲律賓都會是災區,如果地震規模像南亞地震一樣有9.0,墾丁海嘯會撲上岸,高度驚人會有810公尺,也就是34層樓高,西到雲林地形。
   
吳祚任教授指出,「(規模)8.5以上地震的話,台灣的南灣一直到高雄,一直到台南甚至到雲林,都是需要特別嚴加戒備。」
   
專家用實驗說明,垂直地震能量大約來回擺動10次,但是只有要淺灘,海波只會來回2趟,因為能量全送到岸上進行破壞,台灣有140年沒碰過海嘯,也難怪專家會提出預警,希望政府花錢蓋預測站,如果預警發揮作用,在海嘯來前,至少還有4050分鐘可以逃生。
引用來源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71206/17/pfdk.html

台灣地處活動斷層 僅1/4投保住宅地震險
日期:2008/02/12
你家的住宅有投保地震保險嗎?根據金管會統計,91年起實施的住宅地震保險制度,截至去(96)年底為止,有效保單件數已突破187萬件,保險金額高達2.53兆元,投保率為24.63%,相較於921地震時投保率的0.2%成長甚多。
  去年印尼曾發生規模8.4級地震,所造成的嚴重災情令人印象深刻,再加上台灣自身921地震的經驗,證明地震災害的可怕及不可預測性。
  金管會副主委張秀蓮表示,地震專家發現在台灣地區的活動斷層,目前仍遍布各地,而且多達51處,因此台灣實際上都暴露在地震危險中,可是國人卻一直缺乏投保住宅地震險的觀念。
  張秀蓮指出,雖然目前投保率已大幅提升,但其實大部分民眾並非主動投保,而是因為購買住宅火險,才被強制搭配購買地震險,顯示相關的教育宣導仍然需要加強。
  為了讓住宅地震保險制度運作更加順暢及完善,金管會也在去年修正相關子法,明定財團法人住宅地震保險基金,為住宅地震保險制度的中樞組織並完成理賠作業處理程序,使得地震災害發生時,可以立即啟動理賠機制,提升被保險人權益。
  張秀蓮表示,據瞭解鄰近的日本同樣常有地震頻傳,但民眾投保住宅地震險比例也不高,往往有重大地震災情發生後,才會引起一陣警覺。
此外,現行住宅地震保險制度,主要只是讓民眾在地震災害中,獲得基本程度的保障,如果被保險人希望因地震所致的部分損失,也能獲得補償,可以另外再購買「擴大地震險保障」的保險商品。
  不過根據金管會統計,會願意投保「擴大地震險保障」的民眾更少,到95年為止,件數才4.2萬件,保費金額不過7,200萬元。

引用來源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0212/52/tcx4.html

未來三十年 加州大地震機率高達九成九
日期:2008/04/15 07:50 李威翰
(法新社洛杉磯十四日電) 科學家今天說,加州在未來三十年內發生大型地震機率高達九成九,足以造成慘重災情。
美國地質調查所指出,科學家以新設計的模型研究大型地震發生機率,結果發現,二零三八年前加州不會發生規模六點七地震的機率,只有百分之一。
同一期間,有四成六機率會發生規模七點五以上的強震,地點最可能在加州南部人口稠密地區。
這項預測是由「加州地震機率工作小組」的科學家和工程師所進行,他們發現,洛杉磯和舊金山,有超過六成三機率會發生規模六點七地震。
地質學家說,最讓人擔心的是河邊郡的聖安德里亞斯斷層南段,科學家形容這個洛杉磯東部地區有如「懷胎十月」。
地質學家說,聖安德里亞斯斷層每一百五十年左右就會發生一次大型地震,不過最近三百年卻毫無動靜。


引用來源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0415/19/xb1z.html

珊瑚礁被破壞是印度洋海嘯造成災難的原因之一
近日,科學家對斯里蘭卡地區海域研究後發現,去年的印度洋大海嘯造成的慘重損失與當地非法開採珊瑚有著直接聯繫。
據英國《衛報》8月17日報道,
去年的印度洋海嘯奪去了斯里蘭卡成千上萬人的生命,而造成如此慘重損失的原因之一便是近海的珊瑚被大量盜走,而它們原本可以抵擋住最狂暴的海浪對海岸線的侵襲。珊瑚開採是斯里蘭卡的一項重要產業,它們通過被賣給旅遊者或做成工藝品給當地帶來可觀的經濟收入,所以當地政府很少使用法律手段來制止這種行為。
在去年的海嘯中,一個高達10米的巨浪在斯里蘭卡西南部的佩拉利亞鎮登陸,它在陸地上“橫衝直撞”1英里(約合1.6公里)有餘,並將一列滿載乘客的火車衝出鐵軌50米遠,共造成1700人死亡。科學家們發現,該地區海中的珊瑚礁已不復存在。而在另一個名叫希卡杜瓦的地方,由於當地的珊瑚礁被悉心呵護,在海浪抵達陸地時只有3米高,且僅向前推進了50米,未造成人員死亡。
佩拉利亞鎮和希卡杜瓦兩地都經歷海嘯結果卻大不一樣,這與海岸線的具體形狀毫無關係,而與珊瑚礁的保存狀況密切相關。事實證明,那些位於離岸幾米遠處未被破壞的珊瑚礁可以有效阻止海浪的衝擊並使其高度明顯降低。很多目睹了去年大海嘯的人表示,他們曾看到海浪在撞擊到珊瑚礁上後立即變小了。而在另外一些地方,受阻的海浪在穿越珊瑚礁上人為造成的空洞後以更猛烈的態勢衝向海灘。儘管遭受到去年那場海嘯的正面襲擊,但海拔很低的馬爾地夫的損失相對來說卻顯得微不足道,其原因同樣在於那裏的珊瑚礁未被破壞。
負責此次研究的哈林達•約瑟夫•費爾南多是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工作的一位斯里蘭卡流體動力學家,他認為有關國家政府應當進一步努力制止對珊瑚礁的偷盜行為並保護海邊的天然防護物免受破壞。研究報告已于16日發表在了美國地球物理學會所辦的《黎明女神》報上。
引用來源http://big5.ce.cn/xwzx/kjwh/kx/200508/18/t20050818_4460880.shtml

珊瑚首度列入保育紅色警戒 台灣應正視
大紀元9月16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呂志翔台北十六日電)根據世界保育聯盟(IUCN)最近發佈的資訊,珊湖首度被列入瀕危物種的「紅色警戒」名單,學者專家認為,這對台灣域的海珊瑚礁是項警訊,漁政、環保及觀光主管單位應予正視。
世界保育組織WWF全球海洋計畫主任克瑞普表示,珊瑚出現在IUCN的紅色警戒名單中,說明了海洋已陷入困難,向全世界敲響了警鐘。
WWF分析,珊瑚礁的面積在整個海洋環境中所佔比例不到百分之零點二五,但蘊藏了兩百萬物種,佔了百分之二十五的海洋生物,也構成了四分之一供人類使用、具商業價值的重要海洋物種,無論對全球沿海地區人民的漁業生計及觀光,都是極為重要的資源。
但全球的珊瑚由於非永續性及破壞性漁撈、氣候變遷等因素而衰竭。WWF警告,除非人類立即採取行動,將有更多物種面臨威脅。
除了海洋生態、漁業及觀光外,珊瑚礁也是人類環境的天然屏障,聯合國降低災難國際策略小組(ISDR)及WWF都表示,珊瑚礁及紅樹林確實化解了二零零四年印度洋海嘯的力量,如馬爾地夫政府努力保護外海的珊瑚礁,降低了海嘯造成的災害。
台灣的珊瑚礁生態也令人憂慮,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的「二零零四年世界珊瑚礁現況」報告就警告,過度及破壞式捕魚、沉澱物及海岸地區發展等因素,使全台灣珊瑚礁面臨威脅。
報告指出,除了西部沙灘沿海地區外,台灣周圍海域都有珊瑚礁,而被觀察的三十二個區域中,有十八個區域的珊瑚分佈不到百分之三十,顯示這些礁層處於嚴重壓力或傷害之下。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台灣已採取保護措施,並成立的東沙環礁國家公園,這也是台灣首處海洋國家公園,但沿海地區的珊瑚礁及漁業生態仍常遭流刺網、底棲刺網等漁撈作業嚴重破壞。
台灣大學海洋研究所教授戴昌鳳及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中心研究員鄭明修,在去年底提出的報告仍指出,台灣的珊瑚及珊瑚礁生態保護仍有待加強。
引用來源
http://tw.epochtimes.com/bt/7/9/16/n1835837.htm

自然屏障已失 人為環境破壞加重海嘯損失
引用來源http://edu.big5.anhuinews.com/system/2005/01/04/001094104.shtml

特殊地理保護美印度洋基地躲過海嘯
引用來源http://www.epochtimes.com/b5/5/1/9/n774428.htm

 

地質所指台北恐發生強震 氣象局:機率低、勿太擔心

 

NOWnews 更新日期:2008/08/18 00:58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繼921、331大地震之後,中央地質所指出,人口稠密的台北盆地下方出現長達40公里的斷層,可能會引發芮氏規模7左右的大地震,震度類似921,一旦發生強震恐怕造成嚴重災情。對此,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則是認為台北地殼相對穩定,要發生大地震機率很低,要大家不用太擔心。

 中央地質調查所發現原本台北盆地下方的山腳斷層,從樹林泰山五股到關渡只有20公里,但是現在斷層已經從關渡穿越大屯火山到金山,總長達40公里,甚至還有延伸出海的現象,足以引發芮是規模7以上的大地震,震度就像921一樣驚人。中央地質副所長江崇榮表示,這斷層的延伸是因為正斷層有下陷的關係,這下陷的行為其實跟抽地下水有關,目前還在密切觀測中。

 這項研究讓人不得不擔心,畢竟台北盆地人口綢密、建築物也很多,一旦發生強震,勢必造成嚴重災情。不過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則是認為北部地殼相對穩定,地震發生比例不高,要民眾不用太擔心,對於中央地質所提出警告會密切注意。(新聞來源:東森新聞記者邱曉佩、柯俊丞)>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0818/17/14a6y.html
>

 

921滿9年,台灣學到什麼?

 

2008/09/22 22:09

 
2008-09-21 中國時報 
 九二一大地震已屆九周年了!在那之前我們未能吸取日本阪神大地震的經驗,而使九二一震前不防備,震後一團亂。中國也未能參考九二一校園建築倒塌的案例,在四個月前的汶川地震,不幸重演了教室大量倒塌的慘況。
 不要批評中國不懂借鏡,請回頭自省,如果這幾年在台灣南北發生七級地震,我們是否會因有九二一的經驗而更安全嗎?身為九二一災區倖存者,我們會回駁「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的慰問詞,而沉重的回應「大家對地震都是無知,也無預防,沒有誰高明多少,那些傷亡者是替代我們受難的菩薩」。但這些菩薩的慘痛付出,至今得到的代價似乎不高。

 政府這些年對地震防護,除學術研究以及新建築防震等級提高尚有效果外,還做了什麼?僅知兩項,一是對公共建築檢測與逐年編列改建預算,二是住宅火險強制附加地震保險。第一項會有很好成效,但緩不濟急,如同日前后豐橋斷人亡事件,政府明知橋樑危險,但改建發包延誤,封橋也慢一步,終致不幸。洪水危害有預警期,我們都做不到安全,地震至今尚無前兆可尋,那樣逐批、逐年措施,就像拿人命與地震發生時間賽跑。且這政策只針對公共建築,而人民每天要睡覺的住宅,是否危險只有天曉得。至於第二項強制住宅地震保險,對防震毫無幫助,甚至是有害。在該政策前,保險市場有自由競爭的地震險,保險公司的費率可依建築結構良莠而有高低,間接鼓勵民眾注重安全,但實施強制後,在基本保額內全國不分原因統一價,扼殺了保險促進安全的機制。
 在汶川地震消息中,有報導說某老舊學校的學生全部安然無恙,係因震前學校有補強柱子強度。這樣的結果不令人意外,因為九二一災區也有類似情況;在霧峰鄉有條斜坡的巷子,其中有一住戶在震前翻修房子,聽從工頭建議,加了根工字樑以承受改建重量。地震時,該斜坡就是斷層帶,該住戶房屋位於斷層的破裂處,房屋嚴重扯裂,但未立即倒塌,就是那工字樑救了好幾條人命之故。由以上兩例可知:簡單的加強樑柱結構可避免人命重大傷亡。所以在霧峰鄉有不少民宅以工字樑補強結構,災後重建屋也常見僅是三、四樓高度,就以高樓用的鋼骨結構作建造。
 政府要立即、全面改建危險建物,實際上有困難,但若無其他良策,謹建議如下:可先對舊建築做大規模的檢測,包括結構與地質安全。若發現有問題,先簡單補強,至少讓建築物不會一震即垮,讓人有個幾分鐘的逃命時間。此法所費不多,施行時程也遠比改建快速。政府可責令一機構,研究九二一地震毀損房屋之因素,例如地質強度、是否加蓋、不當改修、樑柱密度、樑柱大小、斷層距離、補強情況……而做成建物倒塌風險係數,該機構進而輔導高風險建物作檢測與補強,如此應可迅速、確實的進行地震災害預防。

 另外,有了這風險係數,地震保險才能發揮積極功能;讓低風險者繳低保費,鼓勵注意結構、重補強者可享受低保費,而頂樓加蓋、任意修改結構者須付高額保費,將可督促民眾注重實質安全。期盼九二一災難中的捨身菩薩,其犧牲能換到官、民落實震災預防,否則,也不知是你、我或周遭的什麼人,會再度白白犧牲。
 (作者為保險經紀人)
引用來源: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14+112008092100052,00.html

 

 

 

 

記者常麗君 
 

 

2008年06月20日08:01  來源:《科技日報》

 
  地震是人類的災難。但同時,地震又是一盞明燈,照亮了地球內部,為我們了解地球,提供了迄今最為重要的一條途徑———

  汶川大地震的發生讓我們思考很多問題:為什麼地震預報這麼難?對於人類自身居的這個星球,我們究竟了解了多少?現有的知識和科技手段,能在哪些方面指導我們的生產和生活?帶著問題,記者分別採訪了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的滕吉文院士和中科院研究生院地球科學學院的魏東平教授。

  滕吉文說,隨著當代社會需求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地球物理學已處在一個新的起點上,面臨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富於挑戰性的局面,同時也展現出前所未有的發現和突破的機會。早在遠古時期,人類就試圖探索地球形成和內部結構的奧秘。如今,更有必要去探索地球內部物質與能量交換和其深層物理—力學過程和動力學響應,用來為人類服務。

  上天不易入地更難,難在方法和手段

  地震預測是一個全球性的科學難題。其難有三,地殼深部的不可入性是三難之一。

  “上天不易入地更難”,人類已經觀測到萬億光年遠的宇宙深處,在航空航天研究方面也取得顯著成就,但與之對應的“入地”卻相對滯后。“入地”研究難就難在方法和手段。

  滕吉文介紹說,深井鑽探是直接檢取深部介質結構和災害背景的唯一手段,但在開鑽前又必須進行詳細的深部地球物理探測。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世界上約有14個國家提出了大陸科學鑽探計劃。由於堅硬的地殼岩石阻隔,目前世界上最深的鑽井位於北極附近的科拉半島,已鑽到12.26公裡。我國在東海地區打過一個5公裡左右的井,在塔裡木盆地為了鑽探石油打過一個8.04公裡的井。而一般情況下的淺源地震,震源深度基本都大於10公裡。

  地震的孕育、發生和發展是由於震源深處介質受力作用下的破裂反應,一開始是很小的破裂,叫做“微破裂”,待應力不斷積累,破裂不斷發展,在深部形成一條“破裂鏈”時,能量就會向周邊輻射,沖擊地表形成地震。

  由於人類無法預先知道震源的准確位置,即使使用目前已經掌握的鑽孔技術,在那些事先判斷最有可能發生地震的地區,或者地震活動帶上,鑽一口10公裡左右深度的鑽井,在井中放上高靈敏度、抗干擾的儀器探頭來進行觀察,如果這個井不在震源附近,震源處發生的“微破裂”跡象,也很難被直接捕捉到。

  滕吉文說,目前,我們了解地球深部主要借助地震波、電磁波場、重力場和地磁場,但各種觀測都是間接的。迄今為止,人類對地球內部有較精確認識的,僅限於地面以下30—40公裡處的地表,而地球半徑達6370公裡。所以為了深化認識地球本體及其深部動力過程,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以地震研究為例,包括人工源地震和天然源地震,主要是幫助我們了解地球內部的速度結構性質。人工源地震一般不深,在100公裡之內,但精度較高,天然地震可以到達地核的深度,但精度不高。利用地面相對重力值,通過模型反演,就可以求得地球內部的密度結構、構造運動等。現在國際上利用重力梯度儀,可以在空中進行觀測,我國當前還沒有這樣的儀器,但已在研究。

  觀測台網的數量、記錄的技術水平以及動態范圍,標志著一個國家地球物理學發展水平。目前,全球數字地震台網布局已初步完善與實施。定位系統(GPS)、人衛激光測量(SLR)、甚長基線干涉儀測量(VLBI)、精密重力測量和干涉合成孔徑雷達(INSAR)觀測網已初見成效。近20年來,宇航觀測、大氣層中的航空測量、地表觀測以及深入地下數十公裡的觀測系統,採集了大量的高精度信息。

  地球物理學是認識地球的重要途徑

  地震,特別是巨大地震,對人類是一場災難,會使無數家庭家破人亡。但同時,“地震又是一盞明燈,照亮了地球內部,為我們了解地球,提供了迄今最為重要的一條途徑。”魏東平引用了俄羅斯已故地震學家伽裡金關於地震的一段說法。

  據魏東平介紹,地球物理學是地球科學研究領域的一個分支,主要包括空間物理學與固體地球物理學兩方面內容。其中固體地球物理學的研究包括地震學、地磁學、地電學、地熱學等多個分支。從寬泛意義上講,地震學、地磁學和重力學就像是支撐固體地球物理學的三腳架,是我們認識地球本體、地球內部結構及其動力過程等極為重要的途徑。

  地震學主要研究震源機理和地球內部介質的分布與運動規律。自1906年舊金山大地震之后,地震學家關於地震震源的認識一直在不斷深化,從最初的“彈性回跳學說”,發展到現在的二維及三維斷層模式等﹔而關於地球內部介質及其動力過程,包括地球內部介質的分層、衰減、不均勻性、各向異性等方面的研究,通過對於地震波相關震相的研究,科學家們的認識也同步深化。同時,利用地震學的方法,科學家們可以尋找埋藏於地球淺層的資源與礦藏,在城市尋找地下管線,對重要建筑工程等進行安全評估等。此外,地震學還是各國進行核爆監測的最重要手段。

  地磁學主要研究地磁場的時空分布及變化規律、地磁場起源等。地磁場的主要部分來自於地球內部,構成了地球磁場的基本部分。地球表面的某些區域存在比較對稱的地磁條帶現象,是海底擴張與板塊構造學說的重要依據。地球磁場的起源問題需要科學家們在整個21世紀予以特別關注。

  重力學在基礎研究領域和軍事研究方面都非常重要。地球內部不同深度的結構分布,會在重力波長上反應出來,金屬礦藏、地下水、石油等物質分布會造成地表淺層的重力異常。因此,重力勘探也是我們尋找各種資源與礦藏的重要手段。在軍事方面,例如巡航導彈制導中的高精定位技術,必須利用到地球表面重力場的精細空間分布信息等等。

  “我現在所在的學院叫做地球科學學院,涉及的相關一級學科,除了地球物理,還有地質學、大氣科學、海洋科學、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測繪科學與技術及土木工程六個方面,而我們學校的資源與環境學院,涉及的一級學科包括地理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等等。所有這些不同的學科組合,構成了我們一般意義上所稱的地球科學。”魏東平說。

  認識取決於目的

  人們對地球的探索與認識地球的目的密切相關。滕吉文介紹,在20世紀的百年裡,地球科學研究的最主要目的是向地球索取各種自然資源。20世紀中葉前后,一系列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相繼問世,特別是電法勘探、地震勘探、重力勘探、磁法勘探、地熱勘探和放射性勘探等,為人類找到了大量的金屬、非金屬礦產和石油、天然氣、煤、煤成氣及地熱等能源。資源與能源的勘查、開採與利用,對全球各國的科學進步、社會與經濟的發展均做出了重要貢獻。

  如在重大工程建設方面,長江三峽水庫及黃河小浪底電站的壩址選擇、基岩體評價、堤壩隱患的勘察、治理等,地球物理研究發揮著基礎性作用。此外還為陸地和水下隧道的開挖,地下國防工程建設提供技術保障。在核爆炸與核污染監測,文物、古墓的勘查等方面,地球物理學均提供了必要的理論方法和技術手段。

  21世紀以來,由於資源的過度開發和自然環境的嚴重破壞,各種人為的自然災害也變得頻繁。地球科學研究的目的轉向合理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環境監測、災害防御等方面。在環境污染的監測方面,地震預測同樣是現代科學中最困難而又最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

  滕吉文在他的《岩石圈物理學》中指出,地球科學的最終目標,是了解地球本體和其他行星從太陽系中誕生到它目前狀態的演化,以便能了解地球的物理、化學、地質和生物學作用,並能對未來發展進行預測,指導我們的生產生活。

  不應放棄地震預測研究

  滕吉文認為,我國位於世界兩大地震帶之間,是一個地震災害嚴重的國家。不同地區對建筑的抗震要求是不同的,放棄對地震預測的研究,而轉向加強建筑抗震能力、加固道路橋梁既不符合國情,也缺乏可操作性。我們要找出難點所在,不斷深化認識,最終攻克這個“堡壘”。

  魏東平也認為,我們要在不放棄地震預測這一基本問題的同時,在全國范圍內,特別是在經濟發達地區,更全面、更細化地進行地震烈度區劃,依據給定的地震烈度區劃,對於不同地區,按照相應的抗震要求進行建筑設計,以加強建筑的抗震能力,同時對現有的道路橋梁及重要工程,依照輕重緩急,進行抗震加固,在我們目前的國力條件下,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如果不能透過地球表面,觸摸到地球內部的‘脈搏’,那我們在地震研究方面始終是缺乏根基的。”滕吉文說,解決地震預測的難題,必須進一步了解我們的星球。我們的方向是在地球內部,深化對地球本體的認識。研究地球內部圈層精細結構,物質一能量的交換、耦合、響應及其深層動力過程。我們的目標是要建立起深部物質運移、板塊運動和力源機制及新的地球動力學模型,為資源、災害、環境和全球變化提供地球深層物質運動的要素,實現對其潛在前景進行預測,造福全人類。(北京6月19日電) 
 
德國新研究表明大雨能觸發地震
>>據悉,一項新研究表明傾盆大雨通過加大地下岩石的壓力,能觸發有洞穴和隧道的地形爆發地震。

>>德國波恩大學的地質學家史蒂夫‧米勒表示,一些研究表明大雨可能會引起地震,但所需的雨量要比科學家先前想像的多得多。而且,德國、瑞士和法國最近幾年這些因大雨觸發的地震都發生在喀斯特地區。喀斯特地區是指由於腐蝕而產生裂隙,落水洞,潛流和洞穴的不規則的石灰岩地區,地質特徵與眾不同。當石灰石經偏酸性雨水數千年溶解後就形成了喀斯特地形。
>> 米勒表示,這些特徵正是觸發地震的關鍵。在喀斯特地區,雨水傾入隧道和洞穴而不能分流,導致壓力激增,繼而造成岩石爆裂,最終觸發了地震。相反,在非喀斯特地區,雨水壓力會均勻分布,再由河流緩慢釋放,因此雨水滲透到地下的壓力就很小了。
>>德國波茨坦大學的研究人員先前對2002年在德國霍奇斯塔芬(Hochstaufen)山峰爆發的地震進行了研究,發現每一個洪水季節,這裡每平方米的降雨量高達100多升。據他們計算,傾盆大雨導致水壓增加300帕斯卡,導致這裡頻繁發生地震。然而,米勒對這些地震數據重新進行了分析,其計算與德國波茨坦大學的結論不同,霍奇斯塔芬(Hochstaufen)山峰地下岩石中的洞穴和隧道的水壓高達近百萬帕斯卡,是德國波茨坦大學計算結果的3000多倍。
>> 趙宇彤摘自:網易探索
>>
>>另參考國內有關雨水與斷層的關係相關報導如下:
>>經過幾年的測量分析,觀察到池上斷層確實有持續性明顯快速的地表潛移,同時更顯露出另一個特性(季節性的變化。更進一步說,斷層的地表潛移和雨水或乾濕季,有密切的關連。當乾季時(通常為十月到翌年二月),潛變儀顯示出地表斷層幾乎停滯不動;而雨季一來,便有非常明顯的地表潛移,持續至雨季結束。事實上,雨季潛移的現象,在美國加州大斷層某些地點,也觀察到類似的現象,但是科學家對於雨水或地下水的效應,還沒有令人滿意的研究結論。雨水對池上斷層的效應影響所及之深度,科學家還沒有精確的答案,但是以斷層對雨水快速的反應及運動力學模擬的初步分析來看,應該是侷限在接近地表處而不至於太深。事實上,地震儀的紀錄分析顯示,池上斷層深入地下25公里,而地下10-20公里處的微小地震頻繁,完全不受雨水或乾濕季所影響。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池上斷層或美國等其他地表快速潛移的斷層,為什麼在乾季時地表會停止滑移,恐怕更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以上部份內容節錄自~花東縱谷上之池上斷層:世界上位移速率最快的活斷層之一

成大舉辦台灣地震地質研討會
日期:2008/10/13
「2008台灣地震地質研討會」明天(14)將在成功大學圖書館B1會議廳舉行,主辦單位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及成大衛星資訊研究中心表示,研討會中將介紹台灣地震活動與地殼變形、地震測報、活動斷層監測、汶川地震與集集地震的比較等,希望提升各界對地震防災的認識,在下次大地震來臨時將災害減到最小。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1013/63/17ka2.html

成大14日舉辦台灣地震地質研討會
日期:2008/10/13
成大14日舉辦台灣地震地質研討會
(中央社訊息服務20081013 15:32:19台南)台灣地處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交界,地震活動頻繁,故國人需具備地震相關知識,以降低未來震災可能帶來的傷害。由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及成功大學衛星資訊研究中心所召開之2008台灣地震地質研討會,將於10月14日上午9時於成功大學圖書館B1會議廳舉行。研討會中將以深入淺出的方式介紹地震地質相關知識,達到推廣防災知識之目的,歡迎各界有心人士踴躍參與討論,媒體記者蒞臨採訪。
 成功大學衛星資訊研究中心表示,921地震的傷痛國人或許已逐漸淡忘,但是2004年底的南亞大海嘯與今年5月發生的汶川地震,透過傳媒不斷播送的災難畫面,再度提醒我們斷層活動所引起的地震災害的可怕。目前科技雖無法達到準確地預測地震,但是相關的研究工作仍須持續的進行,俾利在下次大地震來臨時將災害減到最小。
 921地震後,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積極推動了活動斷層調查與斷層活動性觀測相關計畫,在產官學通力合作下,快速地累積豐碩的調查成果,而其他政府部門與學術機構進行的地震科學研究,成果亦是相當豐碩。為了將最新的研究成果與方法介紹國人,提升大眾對地震地質及防災的認識,特由成功大學籌辦此次的「2008台灣地震地質」研討會,希望藉此將地震及防災知識向下紮根。
 此次會議研討的主題涵蓋台灣地震活動與地殼變形、地震測報、活動斷層監測、汶川地震與集集地震之比較、大屯火山的地震監測及斷層運動學等。應邀的主講者對活動斷層及地震地質調查相關領域都有相當豐富的工作經驗及研究成果,包括成功大學地球科學學系饒瑞鈞教授主講「台灣的地震活動與地殼變形」、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詹瑜璋博士主講「台灣北部的構造地形」、中央大學地球科學學系張中白教授主講「利用衛載雷達分析北台灣之地表變形–差分干涉與永久散射體干涉法」、中正大學地震研究所石瑞銓教授主講「嘉南地區活動斷層之地球物理探勘研究」、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呂佩玲副主任主講「台灣地震測報的現況與未來」、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楊志成博士主講「嘉南平原全新世以來的地殼變形及其在地震斷層的應用」、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林銘郎教授主講「汶川地震與集集地震之坡地災害比較」、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林正洪博士主講「大屯山地區火山地震之監測與分析」、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侯進雄博士主講「台灣活動斷層監測現況」、台灣大學地質科學學系陳于高 教授主講「由斷層運動學出發的地震地質研究」。
引用來源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1013/5/17k3p.html



南加州五百二十餘萬人明參加大地震防災演習
2008/11/13
法新社洛杉磯十二日電) 南加州約五百二十萬人明天將參加美國史上最大規模的地震演習,測試面對毀滅性地震災害。
成千上萬學生與數百名警察、消防員與緊急醫療人員為這次演習待命,模擬聖安德里亞斯斷層發生規模七點八的地震活動。
取名「南加州大地震」的演習,旨在讓加州人學習如何應付超級強震。
這項演習模擬在人口密集地區發生強震,有一千八百人死亡、五萬三千人受傷,一千五百棟房屋全毀,造成約兩千一百三十億美元損失。

引用來源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1113/19/19dlz.html

火山地震帶國家頻頻在做防災地震演習,我們台灣的演習在哪裡? 不要說大規模,連小規模都無蹤影~

日本舉行大規模地震防災演習
日期:2008/11/14
俄新網RUSNEWS.CN莫斯科11月14電 據日本共同網報道,本關東管區警察局與管內10縣警方14日在川崎市川崎區東扇島東公園內舉行了假設發生大規模地震的綜合防災演習。
十縣警署廣域緊急援助隊等約530人和來自神奈川縣、陸上自衛隊、第三管區海上保安總部等14個機構的約120人參加了演習。
演習人員或乘直升機將滯留在高樓內的人群救出,或搶救連環交通事故遇害者。演習還涉及了大樓坍塌與海上救難、通過直升機從空中確認災情等環節。
廣域緊急援助隊是在阪神大地震發生後由各都道府縣警方聯合成立的,發生大規模災害時將跨越地方政府界限聯合行動。


引用來源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1114/88/19g9e.html

 

大陸網友發現從元朝到最近的四川大地震居然都分布在神祕地震線上

2008/12/02 18:16

 

大陸網友發現,從元朝到最近的四川大地震,居然都分布在這條紅色的神祕地震線上。﹝圖/截自台灣新聞記者協會網站﹞ 大陸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四川大地震對大陸民眾的陰影始終揮之不去,民眾深怕下一次地震是否會造成同樣慘重的災情。最近有大陸網友研究,從地圖來看過去幾次的大地震,發現了驚人的巧合,它們竟都位在同一條橫跨中國的直線上。

2008年5月的四川大地震造成數萬人死亡,傷者更是不計其數,現在大陸民眾提到地震仍然餘悸猶存。其實過去數百年來大陸從北到南發生的地震,造成重大傷亡的數量不少,有網友靈機一動拿出地圖作分析,竟發現了一個相當驚人的結果。

翻開中國地圖,一條假想的紅線從東北到西南一字畫開,從上到下地震發生的地點居然都巧合的坐落在同一條斜線上,包含了1975年遼寧海城地震、1976年河北唐山大地震、1966年河北邢台大地震,推到更早的1695年山西臨汾大地震,以及今年發生的四川大地震中的重災區北川映秀,全都無一例外。

網友甚至指出,中國過去宋元明清四朝發生過無數大小的地震,也都分布在這條地震線上,包含宋朝宋仁宗景佑4年(1037年)的河南京師大地震,元朝元城宗大德7年(1303年)年的山西趙城大地震,明朝明世宗嘉靖34年(1555年)的陝西渭州、華州以及山西蒲州大地震,以及清朝清世祖順治11年(1654年)的陝西西安、延安地區大地震。

不過根據地震專家指出,中國大陸境內確實有地震帶的分布,也是依據地殼變動所產生,但網友所指出的這條線,沒有任何科學根據佐證,只能說是巧合中的巧合。﹝新聞來源:東森新聞﹞

http://www.nownews.com/2008/11/26/91-2371279.htm

台大超級地震周期大解密 獲登國際科學期刊
更新日期:2008/12/12 14:09
(中央社記者林思宇台北12日電)超級地震周期大解密!台灣大學地震研究團隊今天登上「科學」期刊,研究警告,約30年後,南亞將會再有一次規模約9的超級巨震;而近期約6至13年間會發生一次規模7至8地震。
此項研究原本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教授謝凱瑞(Kerry Sieh)研究團隊已有初步成果,但遲遲無法突破,慧眼相中台大地質科學系副教授沈川洲研究團隊,合作的研究成果今天登上「科學」 (Science)期刊。
沈川洲表示,研究主要成果是利用沿海珊瑚的特性,可以記錄地震發生的事件,並且大幅提高地震周期計算的準確性;也就是將過去達幾10年至100年的誤差,減少到數年或甚至小於1年的精準度,是地震預測研究上的重大突破。
他指出,研究主要根據生活在海邊潮間帶的盤型微孔珊瑚(Por0tes),利用它成長外型因地震所造成的地面高度變化來說明,同時使用「珊瑚鈾定年技術」,利用鈾-238衰變系列中三個放射性核種,鈾-238-鈾-234-釷-230的相對比例,計算珊瑚年齡,重建蘇門答臘明達威群島的地震周期。
沈川洲說,研究發現在過去700年來,每隔約200年,會有一次持續數10年規模8左右的大地震群,在連續幾個大地震過後,累積200年的能量,會再出現一個規模大約9的超級強震。
沈川洲警告,去年明達威群島規模8.4的大地震,應該是最近一次大地震群的開始;如果構造運動模式不變,預估每6至13年會發生一次規模7至8地震;而最近30年左右會發生超級巨震,屆時可能引發海嘯,將直接威脅南亞各國居民。
因此,他呼籲,南亞及鄰近國家必須高度警戒並建立即時通報系統;如果要到東南亞度假,可以到峇里島北部,避免到中南半島東印度洋沿岸地方。
沈川洲也說,此項研究使用的盤狀珊瑚在赤道地方數量相當多,但台灣數量較少,無利用同樣方法來研究台灣地震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1212/5/1b2cg.html
 
 
德國推出“米袋子”建築防震加固法
2009/06/05
德國卡塞爾大學6月3日宣布,該校一名博士生髮明了一種在磚石建築上粘貼天然纖維織物進行防震加固的方法,這種方法被當地媒體稱作將建築物裝入“米袋子”。
科研人員認為,這種省錢易行的防震法在一些發展中國家可以得到廣泛應用。
卡塞爾大學發表的新聞公報說,磚石結構是目前世界上最常見的住宅建築形式,但並不是每幢磚石建築都有足夠的防震性能。 卡塞爾大學博士生達瓦達•埃馬米開發的“米袋子”防震法需要首先在磚石建築牆面上刷一層黏合劑,隨後將天然纖維織物粘到牆上,最後在纖維織物上再覆蓋一層黏合劑起加固作用。
公報說,這種方法對提高磚石建築的防震性能相當有效。 目前埃馬米正準備申請用這種防震加固法參加伊朗巴姆古城的重建工程。 巴姆古城內的很多建築在2003年的一次大地震中被嚴重損壞。
引用來源~《科學時報》 (2009-6-5 A3國際)


南京兩院士建造“竹別墅”能抗八級地震
2009/06/12
能抗八級地震、防水環保、四季冬暖夏涼……這樣一棟寬敞又高科技的竹樓您想住嗎?近日,由東南大學呂志濤院士設計,南京林業大學張齊生院士等專家提供研發的竹質材料建造的江蘇“抗震安居示範房”在南京林業大學亮相。據介紹,這樣一棟竹樓會先在蘇南地區農民新村中推廣。

記者發現,兩層小樓的房頂、外觀牆面、走廊及其屋內的地板、桌椅、樓梯、天花板都是竹製的。儘管屋外艷陽高照,屋內卻涼風習習,東南大學呂志濤院士告訴記者,這棟房子經過特別設計,冬暖夏涼,窗戶的位置、層高、間距等都經過精確計算。這樣就規避了普通木屋夏天悶熱、冬天不保暖的缺點。此外,這棟房屋的竹材並非原竹,而是將竹子削片,重新用磨俱按壓後的一種輕質高強、韌性好、耐磨的材料,同時它還能防水,可30年不變形。
這棟房屋還有一個特點,非常容易建造。先設計好尺寸,然後在車間裡用竹質工程材料1:1大小做好。等蓋房子的時候,用車把柱、梁、樓板、牆壁、地板等都運到目的地,然後組裝。 “1棟200平方米的兩層住宅,連組建帶裝修僅需要5-6人40天左右即可完成。”呂志濤院士說。作為江甦的“抗震安居示範房”,在測試中,這棟竹樓在8度地震時能“屹立不倒”。
這樣一棟“高科技”的竹樓造價究竟多少呢?張齊生院士說,包含裝修費、人工費用在內,每平方米造價僅2500元,此棟220平方米的竹樓總造價50萬左右。據介紹,由於這個項目受到中國工程院和江蘇省建設廳等部門支持,因此江蘇人民會最先住上。目前已經初定先在蘇南等經濟發達地區的農民新村中推廣。

http://www.sciencenet.cn/htmlnews/2009/6/220312.shtm

預知地震 衛星將成人類救星?
2009/04/12
【大紀元4月12日訊】(據民視新聞報導)意大利科學家預言會有強震,意大利當局一時之間並沒有相信,還當作謠言來處理,這也不能怪意大利政府,因為目前世界上,還沒有任何科技可以精確預測地震,不過美國科學家認為,未來的衛星觀測,應該可以預測出大地震。
如果地震可以預知,這樣令人痛心的畫面,或許可以不必看到,尤其美國地質研究學家,預測未來30年,芮氏規模6.7以上的大地震,可能再度侵襲加州,但大地震何時發生、震央在哪裡,以目前的科學技術,能精準預測嗎?
多年來,人們以不同方式在預測地震,包括觀查斷層帶的蟑螂活動、氣團動向,和地底生物的活動,不過科學家認為衛星影象,未來才是最有前瞻性的地震預知科技,雖然地震的天崩地裂,僅在一瞬間發生,但地層底下所積蓄的能量,卻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能以衛星追蹤到地層活動的數據,進而預測地震的時間、地點和強度,那麼死傷就能大幅降低。
雖然人類尚未能有效的預測大地震,不過,使用防震建材、定時翻新房屋,卻至少是避免災害、保障生命安全不可或缺的關鍵。(
引用來源
http://epochtimes.com/b5/9/4/12/n2492252.htm

學者說有大地震 氣象局嗆:說清楚時間地點

中廣 更新日期:2009/07/30 13:05

宜花交界南澳地震站附近,近來頻頻出現地震,七月初開始到今天上午為止,規模三以上的地震竟然已經逼近一百次!因此有學者擔心,東部地區可能出現強震!對此,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郭鎧紋表示:小規模地震反而可以提供能量釋放,學者如果有能力,應該將強震可能出現的時間,地點,規模,強度以及深度公布,否則,就不應該隨便預測。(彭群弼報導) 

宜蘭南澳地震站以南,花蓮秀林地震站以東的區域,從六月下旬開始,地震就搖個不停,從七月一號到上午為止,氣象局發佈正式地震報告的一般地震以及小區域有感地震,數量多達98起,規模從3.0~6.3不等,部分學者擔心,一連串的地震可能會誘發後續的強震。此外,凌晨恆春近海也出現規模5.9的地震,位置就在2006年,連續出現兩起逼近規模七的強震,導致海底電纜被搖斷的恆春強震。因為相隔兩年多沒有後續地震,因此也算是能量釋放。 

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郭鎧紋表示:花東地區剛好位於板塊交界的擠壓處,原本的特色就是小地震特別多,只要有地震,就意味著能量持續釋放,外界不需要過度憂慮,否則,如果學者要提出警告,就應該明確的描述強震出現的:時間,地點,規模,震度,地震深度,通通交代清楚,並且在合理的誤差範圍內,例如,時間誤差不超過一個小時,地點誤差十公里以內。如果沒有能力預測,就不應該有類似的猜測。郭鎧紋說:九二一地震之前,連續十三個月,地震次數都比平均值少了一半!所以地震太少,才應該擔心。

 日本防災日 全國投入演習
日期:2009/09/01
9月1日是日本的防災日,由日本政府帶頭,全國31個都道府縣、將近80萬人,全都參加了今天的防災演習,才遭逢敗選打擊的日本首相麻生太郎,今天也率領著全體閣員,一起參加了東京都的地震演習。
消防車來回穿梭,民眾驚慌奔跑,日本防災日,東京都假想在清晨,東京灣北部發生芮氏規模7.3的大地震,首都圈最大震度超過6級,房屋傾倒、地層斷陷,傷患不斷湧入,首相官邸在第一時間立刻成立災害應變中心,由首相召開記者會。
30日的眾院大選自民黨慘敗,首相麻生太郎還是打起精神率領閣員參加演習,在動員下,自衛隊整裝加入救援行列,如果強震發生,路上交通全斷,救援物資也將以水路運送的方式送進災區。
由於震央在伊豆大島的關東大地震,和震央在駿河灣海溝的東海大地震,都已經進入可能爆發大地震的百年週期,面對演習,大家不敢敷衍,只期盼如果真的發生災難,傷害能降到最低
引用來源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0901/11/1q9b2.html
 

此為日本的地震短期預報~

離子量超標200倍 專家:東京恐大地震

TVBS 更新日期:2009/09/08 18:52

日本專家提出驚人警告,日本關東地區,這個月中下旬,可能會發生規模8以上的超級強震;日本地震預測協會,最近偵測到關東上空的離子數量,已經超過標準值的200倍,跟當年阪神大地震前的情況非常類似,如果震央剛好在東京附近,估計會有上萬人死亡,受傷人數可能會多達20幾萬人。 

7.5強震威力有多猛?屋晃、桌倒、燈晃動,規模7.5的地震,都已經這麼可怕,日本專家卻預告,東京可能出現規模8.0以上的強震。

跟當年阪神大震的情況類似,日本大氣離子地震預測協會,在關東上空,測量到濃度超標200倍的離子數,推測是震央正在釋放巨大能量,大膽預測規模8以上的超級強震,恐發生在關東地區,而且時間就在9月中下旬,一旦發生,將造成1萬1千人死亡,21萬人受傷。

對抗關東大地震預測的防災演練,一直以來不曾間斷,這種直下型地震,是震央在首都圈下方,從模擬圖來看,萬一真的發生,東京一整排公寓建築,樑柱磚瓦將如骨牌般滑落,當時也預估出相同人數的死傷,尤其經濟損失上看112兆日幣。

日本首相麻生太郎:「首重快速掌握災情,全力搶救災民,加快救災與滅火速度。」

8月11日,靜岡縣發生6.5地震,整個8月,日本地震不斷,日本氣象廳呼籲,日本近期發生強震的可能性,依舊存在,呼籲民眾,要做好防災準備。

 

地震偵測 P波警報器研發成功 將量產
日期:2009/09/14
下週一就是921地震屆滿10年的日子,我國在地震警報科技上有重大突破!台大地質系教授吳逸民研發出一款「P波警報器」,藉由地震中傳遞速度較快的P波 在地震初發生的前3秒就能偵測到參數,然後在地震具有破壞力的S波抵達前發出地震警報,吳逸民的研發不僅在科技上是一大進步,並且將這台警報器成本價格壓 低在3萬元上下,使得這項技術能廣泛應用,目前美、日等國也都對這項技術很有興趣。
台灣位於地震帶上,10年前的921大地震讓許多人現在回想起來都還記憶猶新,地質學家這些年來不斷研究是否有機器能早一步偵測出地震即將發 生,讓災難降到最低。921 10週年前夕,台大地質系教授吳逸民發表了「P波警報器」,利用地震當中P波比S波傳遞速度快1.73倍的原理,先偵測到P波,就能發出地震警報,吳逸民 說,一開始比較小的上下震動P波先到的時候,就來判定後來來的簡易波(S波)有多大,一旦判定很大就會發出警報。
其實921當年台灣發佈的地震報告,從地震發生到報告出來僅102秒,這個速度已經震撼國際,吳逸民指出,現在再加上P波警報器,預估可精進到 30秒後就可發出地震報告,因此現在不僅國內計畫量產,日本、美國和太平洋海嘯中心等也都併行採用這種方式預測,而一台P波警報器成本約3萬元左右。
引用來源
http://tw.info.search.yahoo.com/search/news?ei=UTF-8&p=%E5%9C%B0%E9%9C%87&datesort=1&fr=fp-tab-news-t&b=11

 

大發現! 地震網 可監控山崩土石流

 

更新日期:2009/10/17 04:09

 

可望提早30至60分鐘預警

〔記者林嘉琪/台北報導〕莫拉克和芭瑪颱風挾豪雨襲擊台灣,驚人雨量引發奪命土石流,台灣學者林正洪首度發現「土石流的振動規模,就像是中、小規模地震」,未來有機會提前半小時到一小時預警並定位土石流危機。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郭鎧紋形容,這是「石破天驚」的重要研究。

目前全台有五十六處地震網,為了清楚找出震源,郭鎧紋認為應該再加密到一○九處,未來透過與氣象局同步連線,濾出土石流的低頻震波,專人即時監看並立即定位,就能掌握災害地點。

地震網想走到應用端,第一步得先加密地震網,硬體架設完成後,再增加監看的人員編制。郭鎧紋說,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人員編制,九二一地震時是四十人,至今還是四十人,「整個計畫可快可慢,全看上面是否有決心支持」。

我學者石破天驚重要研究

中研院地科所研究員林正洪說,莫拉克讓台灣驚醒,傳統單一防災預警已無法應付大規模豪雨災害,應該建立複合災害監測預警機制。

林正洪分析「即時寬頻地震網」觀測資料,發現在八八水災慘遭滅村的高縣小林村,當時土石流發生所產生振動,釋放能量與規模四.六的地震相似,地震波遠傳到日本;八八水災期間,小林村等多起土石流都被地震觀測網測錄到,總計觀測約四百五十多個疑似崩坍地點。成果已獲國際期刊「自然」採用。

林正洪分析,農委會發布的土石流預警是以雨量模擬災情,但成功率低於三成;福衛二號衛照圖、航照空拍等影像紀錄技術,主要是用來觀測災害後變化。即時寬頻地震網可以全面監控山崩及土石流,還能提供定位,距離誤差約在十公里左右。

林正洪解釋,像土石流這樣的「非典型的震動」,震動型態與傳統地震不同,運用全台五十六個高靈敏度的寬頻地震觀測網,研究團隊於八月八日(莫拉克襲台期間),在南部地區至少發現四十五個大規模山崩及土石流事件。

林正洪解釋:「地震頻率是每秒一到五次,土石流呈現的地表反應是每二十秒振動一次,頻率較慢。」在芭瑪豪雨襲擊宜蘭時,團隊也每天觀測到一到二次的地振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地震達人ch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