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月圓惹的禍~
~這天剛好是農曆十五,十六的交接點~
台東清晨二震 芮氏規模4.5及5.2
日期:2009/02/10
(中央社記者汪淑芬台北10日電)台東今天清晨發生兩起地震,芮氏規模分別是4.5及5.2,台東太麻里都出現四級震度,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表示,這兩起地震屬於同一震源。
根據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資料,第一起地震發生在清晨2時33分,震央在台東市地震站西偏南15.1公里,深度10.7公里,芮氏規模4.5;各地震度為:台東太麻里四級、台東市三級、屏東三地門及高雄桃源一級。
接著清晨5時24分,台東又發生芮氏規模5.2地震,震央在台東市地震站西偏南15.6公里,深度5.7公里;各地震度為:台東太麻里及台東市四級、屏東三地門二級,高雄市、台南市、屏東市、嘉義市一級。980210
引用來源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0210/5/1e7mi.html
2009/02/09 22:09:06 祕魯北海岸,南美洲M6.1
2009/02/09 下午18:47:48 米拉哈薩,蘇拉維西,印尼M5.2
金牛年元宵夜 「半影月食」現奇觀
元宵節全台各地活動熱鬧燈場,高雄燈會不僅可以賞花燈看花火,晚間10點38分,還能欣賞到今年最大最亮的滿月,也是52年來元宵節最飽滿的月亮;難得一見的「半影月蝕」更在同時發生,讓金牛年的元宵月圓更顯得風情萬種。
元宵夜10點38分,黃澄澄的月亮最亮最飽滿。彷彿是月娘也來賞花燈,月球靠近地球的關係,這輪明月不但是今年最大的一次滿月,也寫下52年來元宵滿月最大的紀錄。遊客:「很大,很大,很大,很漂亮,很亮,就比平常還亮。」 儘管肉眼難以察覺,「半影月蝕」的天文奇觀,從晚間8點37分開始、悄悄地發生,月娘的半邊臉,漸漸暗下來,就像嬌羞地用星空遮臉,接近凌晨1點才又重新探出頭。
長達6分鐘的煙火秀,花火絢麗綻放、同時照耀海空,水舞交錯擺動,為現場增添花前月下的浪漫氣氛,也讓金牛年元宵節別具特色。
台灣學者首度發現 颱風會引發慢地震
台灣學者首度發現 颱風會引發慢地震
有助避免大地震發生 〔記者林嘉琪、編譯管淑平/綜合報導〕颱風會引發慢地震,卻可能減少了大地震一次大爆發時所帶來的損害。 台灣科學家、中研院地球科學研究所兼任副研究員劉啟清研究團隊,在台灣東部首度監測到慢地震訊息,並發現慢地震往往伴隨颱風來襲而發生,這種長期而緩慢的地殼破裂,有助於釋放大地震的能量。 劉啟清表示,人們一直以為地震和颱風是兩個不同的自然現象,都會造成傷害,但是這個研究證實颱風發生其實有助於減輕地震帶來的損害。 所謂慢地震是包括低頻地震、超低頻地震、深部不連續顫動地震、緩移地震及靜默地震等,都被統稱為「慢地震」,其形成主因與剪切滑移相關,特徵就是發震持續時間較長。 這篇獨步全球、在英國「自然」期刊發表的論文指出,每年侵襲台灣的颱風或許在地震活動上扮演了壓力閥的角色,會引發長時間而緩慢釋放能量的「慢地震」,這或許反而讓台灣免於受到可能造成摧毀性災難的大地震侵襲。 以數天或數小時釋壓 劉啟清與美國卡內基科學研究所的地質學家林德(Alan Linde)合作進行的這項研究,在菲律賓板塊和歐亞板塊交界的台灣東部,地下兩百到兩百七十公尺深處鑿孔擺放「井下應變儀」,觀測菲律賓板塊與歐亞板塊擠壓情況,結果監測到慢地震訊息,劉啟清說,一般地震發生所引起的地盤振動可藉著地震儀觀測,但是時時發生在自然環境周遭的慢地震卻因為緩慢、微量,無法被發現及記錄。 慢地震的斷層能量以數小時、數天緩慢釋放,而非突然的劇烈活動,研究進行的五年期間記錄到二十場這種慢地震,其中十一場剛好碰到颱風,而且比其他的慢地震還要強烈、地震波形更複雜,研究證實颱風與慢地震的相關性。 報告共同作者林德表示:「這些資料明確指出颱風是這些慢地震的促發因子。他們出於偶然碰巧一起發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扮演陸地斷層壓力閥 研究指出,颱風造成大氣壓力降低,減輕斷層上陸地壓力,結果斷層的一邊微微升起,釋放出斷層內累積的壓力。 研究推論,颱風對於存在於海床的斷層並不具這種促發地震的作用,因為海床斷層壓力差會被海水抵銷。 林德說,日本西南部的南開海槽也同樣位於菲律賓和歐亞板塊聚合帶,菲律賓板塊和歐亞板塊以每年四公分速度聚合,約是台灣板塊聚合活動量的一半,理論上來說,台灣因為滑動量較大,應該比南開海槽更容易發生大地震,但是紀錄顯示並非如此,反而是南開海槽平均每一百到一百五十年會發生規模八的大地震。 其實早在兩年前本(地震前兆家族)裡就已討論過颱風跟地震的關連性~家族很多成員都熱烈討論過,我們常開玩笑颱風把地震吹走了,只是我們不是學者,也無法做科學驗證~ |
氣候變化和地震聯繫之探究 http://translate.google.com.tw/translate?hl=zh-TW&sl=zh-CN&u=http://www.21cma.net/thread-4026-1-1.html&ei=JWAwSsP1O4OgkQWyyJWPCg&sa=X&oi=translate&resnum=6&ct=result&prev=/search%3Fq%3D%25E6%25B0%25A3%25E5%2580%2599%25E8%2588%2587%25E5%259C%25B0%25E9%259C%2587%26hl%3Dzh-TW%26rlz%3D1T4ADBR_zh-TWTW309TW309 氣候與地震 http://translate.google.com.tw/translate?hl=zh-TW&sl=zh-CN&u=http://www.21cma.net/thread-2148-1-3.html&ei=JWAwSsP1O4OgkQWyyJWPCg&sa=X&oi=translate&resnum=5&ct=result&prev=/search%3Fq%3D%25E6%25B0%25A3%25E5%2580%2599%25E8%2588%2587%25E5%259C%25B0%25E9%259C%2587%26hl%3Dzh-TW%26rlz%3D1T4ADBR_zh-TWTW309TW309 |
又印證月圓時容易地震的証據~
國家天文雜誌:地震與月相有關嗎?
月相
文/趙複垣
導語:2009年6月30日,在四川震區發生了5.6級地震,有人認為這是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級地震的餘震。2008年5月12日是農歷的四月初八,而2009年6月30日是農歷的閏五月初八。又是初八。這是否僅是巧合?
什麼是月相
月相,是指從地球上看去,月球被太陽光照亮部分逐漸擴大或逐漸縮小的有規律的變化。在日、月、地這三個天體組成的系統中,月球、地球都是不能發光的,但是會反射一部分太陽光。月球環繞地球運動時,地球、月球、太陽之間的相對位置在不斷地變化,因此我們看到的月球表面被陽光照亮的部分也在不斷地變化。在我們看到的月面全部被照亮時,就是滿月,又稱『望』;我們看到的月面全部u撲Q陽光照亮時,就是新月,又稱『朔』。相鄰的兩次新月之間,就是月相的一個周期,平均長度是29.53天,這個周期就是一個『朔望月』。中國農歷的月就是根據朔望月確定的。每個月的『朔』定為農歷月的初一,『望』定為十五或十六。中國文化中春節、元宵、端午、中秋、重陽等重要節日都是根據農歷確定的節日。
在月相中,又有『上弦』和『下弦』之說。在每個農歷月的初一,月球位於太陽和地球之間,月球的整個黑暗面正對著地球,此時恰為『朔』;假如這時以地球為起點分別向太陽和月球作一條直線,那麼這兩條線是重合的,夾角為零度。經過約7天后,月球運動到一個新的位置上,上述兩條線的夾角變成90度,這時我們看到正好一半的月球被陽光照亮,這就是『上弦月』。而在農歷月的十五或十六,地球位於太陽和月球之間,月球的整個光明面正對著地球,此時恰為『望』,上述兩條線的夾角是180度。再經過約7天后,月球又運動到一個新的特殊點上,上述兩條線的夾角變成270度,這時我們看到另一半月球被陽光照亮,這就是『下弦月』。又經過約7天后,月球重新回到上述兩條線夾角為零度的位置上,一個新的『朔』日或『初一』到來,下一個農歷月就開始了。
在一個農歷月內,自新月算起的時間長度也稱作月齡,如『上弦月』的月齡為7天左右,『望』的月齡為15天左右。
有『月相變化歌』唱道:
初一新月不可見,只因月在日地中。
初七初八上弦月,半個月亮面朝西。
滿月必在十五六,地球居中連日月。
二十二三為下弦,月面朝東下半夜。
對『上弦月』和『下弦月』還可以這樣來記憶:『上上上西西、下下下東東』。這是說,上弦月出現在農歷月的上半月的上半夜,月面朝西,位於西半天空;下弦月出現在農歷月的下半月的下半夜,月面朝東,位於東半天空。
潮汐和潮汐力
潮汐,一般是指地球上的海水周期性的漲落。在白天發生的叫做『潮』,晚上發生的叫做『汐』,分別對應於表示時間的『朝』和『夕』。
引發潮汐現象的力就是潮汐力,它來自日─地以及月─地之間的萬有引力。根據牛頓萬有引力定律,任意兩個質量不為零的物體之間都存在引力,引力的大小與它們各自質量的一次方成正比,而與它們之間距離的二次方成反比。這意味著,引力的大小對距離更為敏感。因此,儘管太陽的質量比月球要大得多,但月球到地球的距離要比太陽近得多,所以月地之間的引力比日地之間的引力要大得多。以潮汐力來說,月球引發的潮汐力比太陽引發的潮汐力要大一倍還多,比率為11:5。
占地球表面約70%的海洋構成了地球的『水圈』。實際上,不僅地球的『水圈』有這種由於日月引力發生的漲落現象,地球上的『岩石圈』和『大氣圈』也有,它們被分別稱為『固體潮』和『氣體潮』。但由於海水的潮汐現象最明顯可見、與人們的日常生活關係最為密切,所以狹義概念的潮汐一般指的是海水潮汐。
由於月球每天在天球上東移13度多,這樣每天月亮位於上中天的時刻就推遲約50分鐘,所以每天海水漲潮的時間也會推遲50分鐘左右。
我國古代學者很早就對潮汐現象有了一定程度的科學認識。東漢哲學家王充在其所著《論衡》中指出:『濤之起也,隨月盛衰。』北宋名臣、廣東人余靖,曾經仔細研究過海潮,他在所著《海潮圖序》一書中指出:『潮之漲落,海非增減,蓋月之所臨,則之往從之。』以上古代學者都認識到了潮汐與月亮的關係。余靖甚至指出了潮汐之期每天會推遲『三刻有奇』。
在我國河北山海關的孟姜女廟內,有一副聞名遐邇、妙趣橫生的對聯,其書雲:『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雲長長長長長長長消』,相傳為南宋狀元王十朋所撰,其中就表達了古人對潮汐現象的認識。對它的一種解讀是:『海水潮,朝朝潮,朝潮朝落;浮雲漲,長長漲,長漲長消。』這樣,對聯就巧妙地利用了漢語中的一字多音、一字多義的特點,疊音疊義,描繪了潮汐漲落、浮雲漲消的自然景象,顯示了大自然的滄桑和壯美。
月相的『奇點』
考慮日月地三個天體的位置關係,假如我們把月球繞地球公轉的軌道看作是一個鐘錶的表盤,當逢新月、『朔』日,月球位於日地之間,就是鐘錶的『12點』或『0點』;當逢『上弦月』、日地和月地兩條連線的夾角為90度,就是鐘錶的『3點』;當逢滿月、『望』日,地球位於日月之間,就是鐘錶的『6點』;而當逢『下弦月』、日地和月地兩條連線的夾角為270度,就是鐘錶的『9點』。這樣,我們就假定了月相的四個『奇點』,即0點、3點、6點和9點,分別對應於新月、上弦月、滿月和下弦月,也就是農歷月里的初一、初七、十五和二十三這4天的前後。
之所以稱『奇點』,是因為在這些點上,太陽和月亮形成的兩個引潮力的關係稍有特殊。在第一點上,日月引潮力的夾角為零,形成一個合力,這是最大的引潮力,所以會引起『大潮』。在第三點上,日月引潮力沿相反的方向發生,就像一個人的左右手在拉開一個彈簧拉力器,此時也會引發『大潮』。在第二點和第四點上,日月引潮力沿相互垂直的方向,會抵消一部分,於是出現『小潮』。因此,我國民間v鹵庤部G『初一十五漲大潮;初八二十三,到處見海灘。』
發生在『奇點』的地震
我國實行公歷、農歷並行的歷法制度,同時我國又是一個地震多發的國家,這使得我國學者對地震與月相的關係相對更敏感一些。很多人已注意到,1966年3月7日和22日兩次邢台地震(分別為6.8級和7.2級),分別發生于農歷的二月十六和三月初一,1976年唐山7.8級地震發生于農歷七月初二,2004年蘇門答臘8.7級地震發生于農歷十一月十五,2008年汶川8.0級地震發生于農歷四月初八。而更早的我國境內的大震,如1920年12月16日的甘肅海原(今屬寧夏)8.5級地震,是在農歷的十一月初七,而1950年8月15日西藏察隅、墨脫8.6級地震,是在農歷的七月初二。這些大震發生的日期都處在或接近于特殊的月相之時。那麼,地震的發生是否真的和月相『奇點』有關?
並不簡單的關係
在國內外很多學者都在研究地震的發生與月相的關係。例如,有研究結果顯示,以1900年~1980年這80年間發生的里氏6級以上的地震為統計物件,如果簡單地考察地震發生的次數與月齡(農歷日期)的關係,實際上看不到某種有規律的分布。可是,如果把每次地震換算成能量重新進行統計,就會發現似乎存在一種規律性。在農歷的初七和十四前後,各存在著一個明顯的峰值,而在初一和二十三前後,有不很明顯的次峰。(見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李勇博士2003年的一篇論文)這意味著,更多的地震能量『傾向于』在這些日期中釋放出來。
另一方面,按照里氏震級的定義,如果震級高出一級,那麼地震所釋放的能量就高出約31倍(嚴格來說是1000的平方根)。所以,大震較小震對每年發生地震的總能量的『貢獻』要高得多。有資料顯示,一年中地球上全部va震釋放出來的能量約為1018焦耳~1020焦耳,其中絕大部分來自7級以上的地震。當然,這些大地震造成的破壞也最大。
這樣看來,7級以上的大地震似乎與農歷日期的關係更為密切,這大概是前面舉出例子中那些最強地震多發于月相『奇點』前後的原因。由於對人類生命財產造成重大損失的主要是這些強震,所以這種關係值得重視。
然而,正如很多所謂『規律』都有例外一樣,也能夠找出不少並非發生于月相『奇點』的強震的例子。這說明,我們討論的物件遠非簡單、而是相當複雜的。只靠這一關係更不可能形成包含『時間、地點、強度』三要素的地震預報。另一方面,每年中發生的7級以上強震畢竟很少,而若以每個點3天計,每個月中『月相奇點』可有12天,所以,從統計結果來看,事實上在絕大多數『月相奇點』日期內並沒有強震發生,仍然是『安全』的,因此大可不必有任何擔憂。
預測地震光明在前
按照目前的認識,一次構造地震(區別于火山爆發引發的地震,或人工核爆炸、水庫等其他原因引發的地震)發生時釋放出的巨大能量,主要來自於地下構造的板塊運動,地層錯動、滑移等積累的應變能。而日月潮汐力可能起的作用,只可能是一種『觸發』的機制,這有些類似於人的手指扣動手槍的扳機時的那種作用。所以,如果在某一地域地下構造中已經積累了巨大的應力,而在月相『奇點』上潮汐力發生突然變化,並作用於地層構造,就可能引起地下應力暴發性的釋放,地震因此而發生。這一過程在物理上是可以理解的。
可是,地球上分布著不同的地震帶,這些地震帶的走向以及其他諸多的地球物理參數都不盡相同,在某一時段中積累的應力的程度也不盡相同,因此對於發生在不同地震帶上的地震,其觸發機制也不盡相同,這就造成了地震發生原因的複雜性。這種複雜性當然也會影響到地震的發生與日月潮汐力的關係,致使這一關係也變得複雜。
然而,這種複雜性卻絲毫也不能減弱我們對地震─月相關係的關注。實際上,在很多情況下,經驗仍然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具有實用性。
如果我們把與地震有關的天文因素之一的地震─月相關係,與其他的多種方法和手段結合在一起分析研究,就會大大深化和精確對地震發生規律的認識。在不遠的將來,人類一定會在一定程度上實現對地震這種自然災害的預測和預報,這種前景仍然是光明的。
美研究:日月潮汐力引發加州斷層微震
分類:太陽月亮與地震關係~
日期: 2009/12/24
研究人員今天指出,與加州中部聖安德里亞斯斷層(San Andreas Fault)平行的潮汐力,或許是引發非火山性地震的原因,這項發現可望有助預測地震。
輕微的地震常是火山爆發的前兆,因此長期被視為與火山有關。
刊登在「自然」(Nature)期刊的研究報告指出,聖安德里亞斯斷層下方的震動,或許能為地震提供類似線索。
研究人員表示,太陽和月球的微小引力作用在斷層,引發震動,不過程度遠不如地震。
這項發現顯示,高壓水潤滑地底深處岩石,使地殼更容易滑動,削弱斷層。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的湯瑪斯(Amanda Thomas)表示:「假如你能到那邊用手推岩石,也能引起震動。」
她說,研究這類小震動能幫助地震學家更了解地震,或許也有助於預測。中央社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1224/16/1xk7p.html
日蝕導致天災? 史上例子多不盛舉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115/17/1ytb6.html
日蝕導致天災? 史上例子多不盛舉
本世紀第一次,也是最長的日環蝕將在15日登場。從歷史紀錄來看,當太陽、月亮、地球連成一線時,世界各地都會出現重大天災,像5年前的南亞大海嘯,去年四川大地震都是明顯的例子。連這次海地地震也是在日環蝕前發生,這一連串的巧合,不禁讓人懷疑,難道這些天災都跟日蝕有關嗎?
在中國民間有所謂「三星連珠必有大事發生」的說法,從歷史來看,這種說法好像真的有這麼一回事。像6年前的南亞大海嘯奪走22萬條人命,2天後當地就出現日全蝕,跟海地地震的情況十分相似。
其實日全蝕前後引發的天災案例,在台灣也有例可循。就在去年莫拉克颱風重創台灣的前一個月,台灣上空就有日全蝕的情況。
由於歷史上有太多起有日蝕就有天災的巧合,所以就有人提出「日蝕地震理論」,他們認為當太陽、月亮和地球排成一條直線,兩者的引力同時影響下,地球板塊就有可能引發大地震,進而引起氣候異象。
不過,這種說法已被科學專家斥為無稽之談,因為太陽和月球的引力只會引起潮流變化,根本就不足以造成地殼變動。而至於日蝕是否會影響天氣,目前也還沒有完整科學研究能證明。(新聞來源:東森新聞)
## 古代會有此說法:就表示是有根據有統計,最近十年的大地震都跟日蝕有關,但科學家斥為無稽之談,真可笑,科學也是一種統計學,科學(家)對人類來講是進步的,但對大自然整個宇宙來講是落後的,因為大自然是人類的老師,這幾年地球溫度上升,科學家就喊(地球暖化口號)呼籲全球趕快減碳,那為什麼十年前沒人喊,是後知後覺?最近北半球各地紛紛下數十年沒有過的大雪,溫度驟降,科學家就說地球即將進入小冰河期,科學家又發明新的名詞叫(北極震盪),替自己好下台,那為什麼先前科學家沒有預測到地球北極會震盪.這樣前後茅盾,我認為科學家根本不用擔心太多,地球會自我療傷的,要不然如何存活數十億年. 而科學家說太陽月球只會引起地球潮流變化,不足以造成地殼變動,這種說法很不常識,潮流的變化才是影響地殼變動的其中因素,(它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跟稻草)
(以上紅字部分為個人看法,僅作參考)
中國專家:今年元宵月亮53年來最圓最大
(中央社台北25日電)2月28日是虎年正月15元宵節,廣東天文學會專家預告,今年的元宵月將是1957年以來最圓、最大。如果天氣晴朗,中國大陸、亞洲和澳洲各地都可觀賞到53年來最圓、最大的元宵月。中新社報導,根據專家測算,今年農曆正月15清晨6時,月亮距離地球最近,只有35萬7829公里,比最遠時還接近5萬公里。農曆正月16凌晨0時38分,月球、地球和太陽連成一條直線,此時月亮最圓。有趣的是,53年前,也就是1957年農曆正月16(2月15日),月亮最圓時也發生在凌晨0時38分。
據統計,這2個月亮最圓時刻經歷了1萬9372天,約合656個朔望月(1個朔望月為29.5306天)。990225(中央社資料照片)
但令人擔心的是,最大的月圓也意味著全世界各地也容易發生地震~
日沖繩近海強震 6點海嘯警報全解除
(中央社記者楊明珠東京27日專電)台灣時間今天清晨4點31分左右,日本沖繩(琉球)本島外海觀測到芮氏規模6.9強震。震央在沖繩本島近海。日本氣象廳隨即發佈海嘯警報,但在6點宣布解除海嘯注意警報。日本氣象廳指出,4點31分左右,沖繩外海觀測到6.9強震。震央位於沖繩本島近海,震央深度約10公里。沖繩縣糸滿市觀測到震度5弱的強震。
地震發生後,日本氣象廳於台灣時間清晨4點33分對沖繩本島地區發出海嘯警報,並對鹿兒島的奄美諸島、吐噶喇列島等地發出海嘯注意警報。
上午5點15左右,沖繩縣南城市觀測到第一波海嘯,約10公分高。南大東島也觀測到數公分高的海嘯。後來海嘯漸漸轉弱,到了6點,氣象廳解除所有海嘯警報及注意警報。
「日本放送協會(NHK)」報導,截至台灣時間上午6點半為止,傳出1人輕傷。另外,那霸市等地傳出水管破裂、民宅頂樓水塔破裂等災情。
又一個月圓引發地震的實例~
專家:地球進入PDO冷位相時期 舊金山 台灣 印尼..將有大
轉載 : 專家:地球進入PDO冷位相時期 舊金山 台灣 印尼…將有大 | |||||
|
|||||
據《遼寧日報》報導,地震專家楊學祥表示,地震的發生,「力」是作用,「動」則是結果,主要是地球的自轉。在自轉過程中,地球各圈層角速度不不同,這種差異旋轉形成的動能又轉變為熱能,積累在地核與地幔的邊界,造成熱膨脹,熱膨脹使地核、地幔邊界的熱物質湧動,往地表上升,稱為熱幔柱,在地殼薄弱的地方噴湧而出,就形成了眾所周知的火山爆發,由此也帶動了地殼圈層不同區域的構造運動。同時,火山噴發的強弱變化影響了地球表面大氣溫度等的變化,就是氣候變化。 力」是外部的,是地球與天體之間的引力。不要小看這個「力」,很強大。大量研究顯示,地震活動和天文因素之間確實存在著某種關係,某些天文因子影響地震的孕育過程,或觸發地震的發生。比如,潮汐可以為地震提供足夠的能源。 楊學祥說,以近 20 年世界上影響大的 16 次大地震為例,其中發生在上、下弦前後兩天內的大地震為 5 次,而發生在農歷初一和十五前後各兩天的大地震卻有 8 次之多;發生在其他時間的大地震也有 3 次,包括 1999 年我國台灣「9.21」大地震 (發生在農歷十二)。 16 次大地震有 13 次與潮汐的極值有關, 1976 年的唐山地震和 2004 年印尼地震也都發生在日月大潮附近。上、下弦前後或滿月前後,江、海潮汐都比較強烈,這恰恰說明地震與潮汐變化有關,強潮汐對地震火山的激發作用,這個激發作用在聖嬰現象 (EL nino) 和反聖嬰現象 (La nino) 盛期和交界處更加明顯。 日本防災科學技術研究所在今年 2 月的一份報告中指出,太陽、月球和地球處在一條直線上時,月球和太陽的引潮力會形成合力,引發大潮,而大潮能夠對太平洋地區的地殼產生巨大壓力,部分堅固性稍差的地殼會出現裂縫。 今年 3 月初,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所研究員許紹燮接受《科學時報》採訪時說,長期以來,地震學家預測,絕大部分人只關心地球內部,結果是獲得的有效信息僅有 30% ,歷史資料顯示,還有 70% 的信息可能與地震活動與太陽活動的百年、四季和晝夜相關聯。 楊學祥表示,地球的自轉速度其實一直處於變化中。 1955 年以後,研究人員用探測儀器發現,地球自轉加速度大約每 4 年就有一次突然變化。儘管突然變化的原因沒人能說清楚,但根據華盛頓和芮士兩地測得的地球轉速季平均值的變化,其轉折點分別在 1957 年、 1961 年和 1965 年。這 3 年前後,分別發生了 1957 年 3 月 9 日阿拉斯加 9.1 級地震、 1960 年智利 9.5 級超大地震和 1964 年的阿拉斯加 9.2 級大地震。 |